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记:问计62万人次,“幸福美好生活”写入发展目标

时间 • 2025-11-09 05:35:26
城市
成都
纲要

2月4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简称《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163页,十二个篇章,从新征程导航、新战略牵引,到新路径支撑、新机制保障,从“幸福美好生活”,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这也是成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蓝图”。

除了文字,还有表格、图件、重大工程或行动计划、工作总结或分析、重点任务及平台……与会的代表委员中,有人评价说“很清晰,很接地气”,也有人惊喜地发现,“这项规划,不就是我去年提交的建议吗”!

事实上,有关这份《纲要草案》的研究制定已历时近1年半。自2019年6月起,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成都市发改委组织专门团队,开始成都“十四五”规划的前期调研、思路形成、纲要编制等工作。

成都市两会期间,市发改委“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团队人员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李椿总工程师讲解《纲要草案》的出台故事。温暖、纵深、人民、担当,这些是李椿的“写作”感受。

△李椿总工程师

李椿介绍,《纲要草案》出台背后,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结果,除了召开多场座谈会和大范围的调研,还专程赴上海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过程中,共有62万人次参与,收到建议超过3.2万条。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道根、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上海交大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等知名学者专家都曾为成都发展提出建议。

《纲要草案》出台背后,也是成都对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的深度研究;除了可量化、可观测、可感知的指标体系,还有精心策划的一批重大项目。

问计于民:

62万人次背后的“人民城市”

2020年11月24日,一场特殊的会议在上海举行:成都专程来到对标学习的城市上海,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听取对成都“十四五”发展、2035远景目标以及2050发展战略的意见建议。

李椿恰好参与了座谈会的筹备和专家邀请全过程,他表示,参与座谈的专家不仅是在某个领域具有代表性,同时,对成都都拥有深刻的了解观察——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非常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又比如,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对成都建设全球城市有深入研究,最终,他的意见也被写入了成都“十四五”规划。

这是《纲要草案》问计于民的一个切面。这样的座谈会,还有不同的“主角”:青年干部企业座谈会、专家学者座谈会、企业家和行业协会座谈会以及网络献策活动……

“面对面”座谈之外,还有海量的线上征集。

2020年8月,成都正式启动建言“十四五”公众意见征集活动,方式包括通过线上留言、电子邮件、邮寄信件等。截止征集结束(2020年11月30日),成都“十四五”公众意见征集活动共有62万人次参与,收到建议超过3.2万条,其中,既有来自专家的专业建言,也有热心群众的肺腑之言,还有蓉漂青年的殷切期许。

面对海量建议的涌来,李椿对成都“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征集评价为“史上最大”。为了处理这些信息,成都市发改委还专门成立了专班,对收集来的意见按主题梳理并归纳,最终,3.2万余条建议被归纳成了13个主题,包括产业经济地理重塑、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补齐民生短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等方面。

比如,“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主题下,人们普遍关心未来如何打通区域内公共资源,而有关民生短板的补齐,呼吁家门口新建学校、养老院、文化设施的建议也为数不少。

李椿强调,成都版的“问计于民”也充满了互动感——其中,有的意见已经向市民回复,比如何时家门口的学校何时建,公园绿化怎么搞,第一时间反馈到所属的区市县或部门,形成了“你问我答”的良性互动;有的意见则直接写入了规划纲要。

李椿说,市民的意见也会通过规划语言或战略性表述来呈现,有的也将直接写入对应专栏的具体项目,这才是真正的“问计于民”。

幸福城市:

首次突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纲要草案》还有一项“成都特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这“十大工程”包括: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持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倍增计划、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全面完成城乡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建设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建设青年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建设智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

“以往的规划总纲文件往往更关注经济运行、产业发展,有关民生的目标通常都会后置于规划靠后的位置,“但‘十四五’期间,幸福美好生活是成都最重要的使命。”李椿对红星新闻谈到,“我们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到了《纲要草案》文本的第一篇,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在突出的位置来表达,让老百姓从排序就能体会到成都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其实,整个成都“十四五”规划中,幸福美好生活的主题贯穿始终。生活在城市中,人们最直观的幸福感,往往源于生活中享受的配套与服务。李椿说,无论是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或是成渝双城经济圈、高品质宜居地,归根到底,又何尝不是对有幸福城市的一种追求呢。

温暖城市:

从“教育均衡化”到“家门口的好学校”

《纲要草案》的字里行间,“问计于民”的诚意,最终转化成了城市的温度。

李椿提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过去五年规划纲要里,那些望而生畏的生涩词语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接地气、能读懂的词语。

以民生领域的“教育均衡”为例,虽然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但“均衡”二字还不够接地气——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均衡”?普通人需要更加直观的感知。在梳理了建言“十四五”公众意见征集活动中的大量意见,李椿和团队注意到,人们普遍关注学校的距离、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纲要草案》多了“接地气”的“家门口的好学校”“满意的教育”……

△新建校园效果图

李椿说,《纲要草案》的编制,难就难在,如何将过去干巴巴的规划用语,转化为平实而有温度的语言,“一定要是老百姓易于理解的文字,只有这样,才能谈获得感”。

而这些“接地气”如何落地?李椿介绍,《纲要草案》坚持规划目标与功能项目相结合、战略任务与政策举措相匹配、动力转化与深化改革相衔接,聚焦功能性载体建设、功能性平台完善、功能性产业聚集,推动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等向政策措施、改革清单、项目实施落地转化。

《纲要草案》中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也别有不同,此次包括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此次,一些传统指标被新指标取代。李椿强调,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也许仅只是一个单一数据,但这个简单数据背后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成果,也释放了一些转型信号。

比如,“预期寿命”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指标。从纵深维度的解读看,它不仅仅是指年龄高低,背后也折射了市民生活改善、公共服务保障、医疗卫生改善、健康水平提升等诸多内容。“它们从人的感受出发,也更容易让市民获得感,这就是强烈的效果导向。”李椿说,人们不仅要看“做了什么”,人们更关心的,是“做成了什么”。

使命担当:

49个前期课题、19个深化研究课题以及2050远景研究课题背后的“谋篇布局”

作为西部头部城市、四川主干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纲要草案》锚定的,也不只是成都的发展蓝图,更是国家战略中的使命担当。

李椿提到,《纲要草案》的研究和编制从2019年6月就已经开始进行,“前期调查研究阶段花了近半年时间,梳理成都面临的全局性、趋势性重大问题,并聚焦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民生、重点区域等49个先期开展重大课题”;在规划纲要研究编制时,又针对“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开展了19个深化研究;聚焦2050年发展远景开展了2050远景研究,在李椿看来,这些系统全面的研究帮助成都梳理出成都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中的市民和任务,确保此后全市“十四五”各项发展战略、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既与国家、省保持高度一致,有突出成都发展的时代特色和使命担当。

△成都夜景

这对成都在下一个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定位有重要影响——

规划《纲要草案》按照“新征程导航”“新战略牵引”“新路径支撑”“新机制保障”等谋篇布局。

在“新征程导航”中,成都明确,“积极融入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新征程”。

在“新战略牵引”中,主要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历史机遇和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聚力展现成都作为,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

在“新路径支撑”中,主要是遵循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基本逻辑,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从重点领域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

在“新机制保障”中,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从完善规划体系、突出项目支撑、强化政策协同、营造良好氛围、强化评估考核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李椿还补充道,“规划《纲要草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做强核心功能支撑、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谋划”。

在李椿看来,“十四五”时期是成都立足历史新方位,肩负国家新使命,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服务构建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的重要五年。“《纲要草案》是落实市委《建议》指导成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发展的重要依据,也将是激励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

编辑刘宇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