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加速异地布局:人才东南飞之后,大学也往东南飞

时间 • 2025-07-18 11:07:19
大学
高校
异地

地方两会季,高等教育照例成为其中一个热门议题。

上海几位政协委员提交了“上海应该尽快增办若干所新大学”的提案,其中建议,在新建大学方面,可以参照广东模式,按照高起点的方式来进行。引进国内、国际一流大学的资源,通过办分校,或者是合作办学的方式,建设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一流的新大学。

佛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十三五”期间,合作共建3所省属高校佛山校区和3所部属高校佛山研究生院;2021年将加快建设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等。

2月5日,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和东南大学合作共建苏州校区举行签约仪式。

无论是从实际落地,还是相关人员的建议来看,高校异地布局,尤其是知名高校,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高校异地布局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年12月,山东大学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决定在威海建立山东大学分校,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异地设立的第一所分校。198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成立,2000年更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这两所高校率先拉开了高水平大学到异地办学的帷幕。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的异地布局越来越多地流向了东部地区。在人才“东南飞”的同时,大学也在“东南飞”。

尽管教育部已经原则上不再鼓励高校异地办学,但大学在异地设立研究院却变得愈加频繁。这种异地布局的背后,市场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发挥了主要作用,一些城市利用经济杠杆获取高等教育资源,并成为受益者。

但高校异地布局,对区域间的高教资源分布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加剧东西间的高教资源不平衡?

“双一流”高校主要流向东部

近日,《中国高教研究》期刊刊发了一篇《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以下简称“《研究》”),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重点委托课题“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的统计,截至2020年4月底,共有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异地共设立了166个机构。在这166个机构中,有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区以及附属医院等4种,其中以研究院居多,分校区次之。

在166个异地布局高校机构中,东部内部流动97个,西部流向东部20个,东北流向东部13个,中部流向东部15个。“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张的主要流向为东部沿海城市,流向东部的新设机构占总数的87%。

进一步分城市来看,“双一流”高校异地布局设在深圳的有38个,在苏州的20个,在青岛的17个,此外,在珠海的7个,在佛山、东莞、宁波的各5个。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经济较为发达而高校数量相对较少的城市。

以深圳为例,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是唯一没有“双一流”高校的城市。但得益于引进的异地合作高校,深圳又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

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该校2016年招首届本科生,2019年录取分数线已明显反超本部。

相比于经济发展可能在数十年内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却是百年大计,当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学的时候,往往面临着选择:是新创建大学,还是引入合作办学?

深圳大学城管理办公室前主任吴惠琼曾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就这一问题作出解释,创办一所新的大学,需要几百亿的投资和几十上百年的积淀,深圳等不起。经过充分论证和调研,深圳决定创建一所新型的大学城,即通过引进一流名校进驻深圳办研究生教育,加快深圳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服务城市发展”的目的。

而对于“走出去”的高校而言,有的也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坚持一校一址的办学,的确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发展会受限。异地办学,能让这样的学校尽可能更多地获得发展机会。不只是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有异地办学。

高校异地建研究院成趋势

2016年以后,教育部对高校异地办学政策收紧。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审慎决策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

2019年,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647号建议的答复》中再次强调,异地办学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包括稀释高校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品牌;伴随异地校区设立,学校办学规模扩张和区域布局扩大,导致学校规范统一管理呈现效应逐步递减和高校内部治理水平下降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一流”高校与异地城市合作,建设研究机构,成为新的主要合作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最近的公开信息梳理发现,仅从近几个月的情况来看,“双一流”高校就频频推动异地建设研究机构。

2020年11月初,厦门大学校长会见苏州市领导,将在昆山设立研究院。

同在11月,杭州萧山区政府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建设总投资将达到50亿元。

11月下旬,成都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园、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端数控制造装备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和项目。

“双一流”高校在异地建研究院,动力何在?

一篇《高校异地研究院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论文指出,异地研究院建设提供足够的办公试验场所,加速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以此来增加学校自身研究成果的需要。同时,异地研究院建设可以让高校从地方和企业获得项目经费,扩大资金来源,加强自身科研实力,也可以用更灵活的方式引进更多优秀人才。

而对于城市而言,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但高教资源相对缺乏的城市,引进顶尖高校布局研究院,能为当地在创新发展中提供科研和人才支撑

如何看待高校资源的区域均衡?

“双一流”建设高校流向发达地区,似乎对于当事高校和城市而言,是一种双赢之策。

但另一方面,上述《研究》指出了隐忧,“双一流”建设高校正纷纷“东南飞”,东部城市不仅成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聚集地,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资源扩张流向的聚集地。而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不仅没有得到高水平大学的跟进或支撑,相反却遭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冷遇,着实令人担忧。

以兰州大学为例,这是黑河-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以西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大学。在兰州大学2019届3334名迈向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中,有1663人留在了甘肃,占比约为50%。

这很大程度意味着,尽管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高校面临着教授、人才流失等困境,但在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大学生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一些西部高校在东部开设校区,在招生环节就可能对校本部带来冲击。

一所“双一流”高校广东校区的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借助城市的吸引力,新校区在招聘老师甚至招生方面的确有不小的优势。

上述《研究》指出,一些“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区的录取分数在逐年攀升,意味着分校已开始面向全国争抢优秀生源,由此可能导致中西部高校的生源质量逐步下降,进而使中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研究》指出,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对一个强国而言,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都有一个战略考量。以高等教育引领经济发展,是许多大国经济腾飞的先例。相反,以传统的眼光看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即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和可能性,这固然没错,但若只看到这一点,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就会陷入马太效应的“逻辑怪圈”。

一位教育观察人士认为,高校异地布局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如果欠发达地区高校扎堆去发达地区办校区、招生,的确需要加以限制,否则会导致资源的分散,对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学生造成不公平。但高校到发达地区办研究院,并非资源的流失,可以理解为借地缘吸引人才,使高校本身受益。

储朝晖则向记者表示,不同地区的高校,确实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面临的办学条件也不一样。高等教育要实现均衡,比基础教育均衡难度甚至更大得多,未来可以探索在管理机制方面让大学有更大的自主性,让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也可能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作者:王帆

编辑:李博

责编: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