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大代表王暾:打通“数据孤岛”,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
今年四川省“两会”,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继续聚焦“灾害预警”领域。
“灾害预警可以为民众和工程提供预警时间,减少人员伤亡、次生灾害、经济损失。”在灾害预警方面,王暾建议,要打通部门之间和政府、社会之间的数据孤岛,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打造灾害预警领域“铁塔”模式,助力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王暾
优势:
四川具备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的基础条件
王暾介绍,目前,四川的地质地震灾害、山洪灾害、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重叠性,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在各自领域已各自建立监测预警系统。“这些已建的监测预警系统,在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备建设综合灾害预警平台的基础条件,并拟在‘十四五’期间扩大涉灾领域的预警体系建设规模。”
同时,四川在灾害预警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例如,在科研力量方面,四川有中科院山地所、四川大学自然灾害预警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等专业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方面,“四川智造”“成都智造”地震预警、滑坡预警、泥石流预警科技成果、应用服务已经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
因此,王暾认为,随着灾害预警技术及解决方案日渐成熟,四川已具备在整合、兼容各涉灾部门现有传感器、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共享化、集约化的单灾种、多灾种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技术条件。
建议:
打通“数据孤岛”,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
王暾建议,在四川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打造灾害预警领域的“铁塔”模式。
具体包括,在涉灾监测预警项目立项、验收时,探索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与灾害预警专业机构、科技企业协同(PPP)共建灾害预警网、中心、系统平台,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减少建设运维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实现集约化、共享化、标准化,成为全国创新示范。
同时,王暾认为,应促进已建成的预警系统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四川中小学、社区、化工厂等灾害风险高发区全面应用灾害预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推动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灾害预警具有科学性、公共安全性,既是科技创新,也是新型公共服务,需要立法保障。”王暾认为,还应开展立法调研,为灾害预警行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
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