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议改变生活│从保护修复到生态价值转化,这名委员连续8年为川西林盘发声
政协第十五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期间,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兵的公文包里,揣着一份《重视川西林盘生态价值助力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的提案。这份提案被选入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材料。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刘卫兵就开始参与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工作,有人称他为“守护川西林盘的第一人”。今年是刘卫兵第10次参加成都市“两会”,算上之前的提案,这已是他第八年提交关于川西林盘保护或修复的提案了。
▲成都市政协委员刘卫兵
连续8年为川西林盘发声
对川西林盘的研究越深入,刘卫兵的想法和灵感就越多。他的认知变化,也在历年的提案中得以展现——从最开始的重建川西林盘老建筑老院落,到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乡村振兴的发展,去年开始,提案变成对川西林盘生态系统的保护。
为何如此执着于川西林盘?刘卫兵说,川西林盘可以将我们带入更宜居、更健康的人居环境,它是蜀人与环境磨合千年留下的生存智慧,也是成都人的精神原乡。随着成都城镇化进程加速,本土的人居环境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种消失具备不可逆性。”他强调,川西林盘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特色,也是公园城市生态文化的本底。文化是由内而外释放的,川西林盘几百年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单凭单纯的人造景观,无法展现。
以公园城市为“形”,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刘卫兵认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也是立足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与自然禀赋的碳汇实践。“成都要保持生态平衡、充分发挥生态价值方面的较大优势,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是如何把良好的绿色生态‘底色’从‘颜值’转变为‘价值’。”
他提到,自2018年以来,川西林盘保护和修复作为成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之一,重点开展了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整理、保护、修复和更新,统筹实施了山水林田湖整治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这让刘卫兵很高兴。然而他又发现,川西林盘对于低碳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对其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友好性还未进行专题研究和深度发掘。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田园综合体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由于对川西林盘完整良好的生态碳汇价值的低估和漠视,川西林盘正面临着“生态失衡”的危机。
在此基础上,今年,他带来了川西林盘生态价值保护与转化的对策建议。
聚焦“碳汇”,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碳汇”,是刘卫兵今年提到的关键词。
“川西林盘是成都特有的‘近自’田园生态系统,实质上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人居环境和生态碳汇系统。”在他看来,保护和修复工作除了遵守“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等基本规则,还应该更全面系统地恢复和提升林盘聚落的生态功能。
“只有认识到林盘是川西民居和林、田、水共同营造的生态碳汇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他认为,林盘保护必须以人为本,将保护与利用统一,将林盘建设成为公园城市的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的增量,才能助力公园城市实现碳中和。
具体怎么做?
刘卫兵建议,一方面,应对本土植被、动物、河流等做全面考量,以科学发展理念完整保护川西林盘生态系统。比如,恢复本土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多样性、疏通沟渠激发环境活力,营造温润适宜的微气候,显现林盘宜居的生态价值。
另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和研究传统川西林盘的生态肌理和建筑布局,吸取传统生态人居智慧。如尽可能采用当地可获得的、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建造更适应本地气候的绿色建筑,使新民居具有环保、节能的良好性能,让川西林盘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碳汇法宝。
“川西林盘的生态碳汇不同于一般植被的碳吸收,同时还增加了农田、湿地、渠塘等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贡献,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整体对碳循环的良好平衡和维持作用。”因此,他认为,川西林盘保护要与其经济发展转型和生态碳汇价值等相结合,通过对其碳汇效应的科学合理利用,将川西林盘资源转变为生产力,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刘卫兵也向记者分享了具体实施路径。在技术研发上,他建议加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完善生态系统碳计量方法和手段,建立川西林盘的碳计量法则。比如,定量评估山、水、田、湖等生态系统活动在减排增汇中的作用,为有效管理川西林盘生态系统碳汇,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区别于一般的自然生态资源价值核算,川西林盘已经成为成都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主战场。”他认为,还应从公共、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生态产品价值构建林盘生态机制转化核算体系,推动川西林盘绿色发展和价值转化。
此外,他还建议通过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耕地生态保护以及绿色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消费等,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川西林盘更新和居民生活中,实现川西林盘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创建工作,并编制发布《川西林盘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导则》。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记者吕国应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