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寒门贵子不该被嘲讽,小镇做题家同样值得尊重
正是因为有了小镇做题家,正是因为有了一群看上去笨拙地学习、提升的人,这个社会的“竞争生态”才变得良性而受人期待、予人信心。
近来舆论场上出现了一些嘲讽“小镇做题家”的声音,而更多的网友则是大胆呼吁,无论是“打工人”还是“小镇做题家”,每个梦想都应善待。还有的网友则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在微博、抖音等平台讲述自己的“小镇做题家”之路,“寒门贵子不该被嘲讽为小镇做题家”7月13日一度跻身抖音热搜榜前列。
笔者对嘲讽小镇做题家的观点颇为愕然。其一,小镇做题家出自豆瓣小组,指代了这样的学子形象:出身小镇或小地方、擅长埋头苦读和应试,但缺乏一定资源,视野也相对不够开阔。随着各种演绎的加深,“小镇”也成了“普通家庭”的代称。这本是一种带着喜感的自嘲,奈何似乎被一些人将这份喜感扭曲成“不思进取”。其二,小镇做题家也好,寒门学子也罢,一份耕耘一份成绩,努力的人,不该被嘲讽。
小镇做题家被嘲讽的“问题”,主要是出身于资源窘迫之地、拼搏方式单一。在一些话题上,出身不同的人们一时难以共情,这不奇怪——我小时候,被城里孩子笑话家里连个二手的黑白电视机都没有,而我则取笑他们韭麦不分——奇怪的是,故意放大先天境遇上的差距,视为人际分层的标准。
出身无法改变,任何基于先天条件而选择的合法“出头”方式都可以理解。对处于不同的境遇却都能为人生出彩而努力的人,我们理当敬重,不论其是家境优渥、一飞冲天的城里孩子,还是家徒四壁、苦苦读书逆袭成才的乡村孩子。很多年前,不是有那句话流行着吗,“我奋斗了十年时光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句话震撼到我们的,不只是“差距”缩小的荣光,更是苦苦改变命运者共有的人性亮色。
难道这份共识、共鸣,被狭隘的“人际优越感”所颠覆了吗?幸好不是这样。多位自认是小镇做题家的人说出的“不”、做出的“反击”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小镇做题家,在社会认知的主体部分,并没有被轻视。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面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在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这句话,催泪无数人。这位典型“小镇做题家”受到的善待,折射了更多人所持的开明、理性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140万粉丝的抖音账号“糖妈糖包在美国”自称“我就是小镇做题家”,该网友认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小镇做题家、乡村做题家,那是改变命运的一个途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肯定小镇做题家的这个社会流动的途径”。此话说得实在且到位。一个在蜜罐里长大的人,可以看不见蜜罐外的人在荒芜中的坚守、在泥沼中的挣扎,但不能主观断定只有“蜜罐式”发展模式才是唯一的、最好的人生路径。
寒门贵子不该被嘲讽,小镇做题家同样值得尊重。这是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常识和基本伦理。正是因为有了小镇做题家,正是因为有了一群看上去笨拙地学习、提升的人,这个社会的“竞争生态”才变得良性而受人期待、予人信心。“黄国平们”的成功,恰恰显示了一个社会的开放、多元与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倒也不必那么在乎那些荒谬的说法。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伍里川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