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的他们|退掉车票推迟婚礼,快递小哥的“年”留在北京

时间 • 2025-11-07 03:16:53
今年
春节
老家
他们
过年

期盼了一年的春节临近了。

往年春节前夕,像一场迁徙,在外忙碌一年的打工者,从四面八方涌回家乡。但今年防疫大背景下,“就地过年”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很多外地务工人员,今年的“年”需要在工作地过了。

而在留守人群中,有这样一类特殊群体——快递小哥。为了保障春节期间随时会剧增的运送需求,也为了响应“非必要不返乡”的号召,他们选择留下,于城市间最细微之处忙碌运转。

退掉的车票

这是陈祥第一次觉得,春运的火车票抢得如此“容易”。

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之前,陈祥早就计划好了,腊月二十八这天带上媳妇,和他们刚满百天的宝宝一块回老家湖南——他是中通的快递员,往年春节,是他一年一度的归家时刻。

为了孩子媳妇坐火车舒适些,他给娘俩抢到了高铁票,从北京西站出发,到湖南长沙或湘潭,只需六、七个小时。陈祥自己则和弟弟还有朋友买了卧铺。“大人怎么都能对付一宿。”

△陈祥在北京的家

△去年十月,陈祥和妻子迎来家庭新成员

去年十月,小两口迎来家里新成员,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迎来“四世同堂”。“春节让大家都看看宝宝吧。”他这么想着。妻子小李的哥哥怕他们路上奔波,还念叨着,“不行就坐飞机回来。”

虽然疫情一直时有波动,但陈祥关注到老家那边一直是低风险。“我们快递人员对风险地区特别敏感。”新年以来,防控压力增大,陈祥犹豫几次,最后还是把票退了,准备留京过年。

原本小两口提前购买了几大包纸尿裤寄回老家,准备过年时给孩子用上,小李的产假休到三月,她计划着回家多住些日子。退票后,陈祥把纸尿裤也一并分给了用得上的老家亲戚。“下次回去孩子肯定也穿不了了。”

去年腊月二十五时,陈祥早就已在家。今年确定在京过年后,家里亲戚给他们寄来了自家做的腊鱼腊肉腊鸭,都是熟悉的味道。

陈祥觉得妻子“挺坚强的”——这是小李来京工作的第二年,去年在京生完宝宝后,还没来及见到自己父母。2020年的春节他们一起回的老家,今年是她第一次在北方过春节,前不久小李和陈祥还提到过“想家,想妈妈做的菜。”

小李的父母也不在老家湖南,而是在外做生意——爸爸新疆,妈妈在成都,哥哥在长沙工作。一家四口,天南地北。每年春节,不需有太多安排,只要能相聚一起,小李就很满足。

“我和我妈通话时还说,她今年可能回不去家。没想到我也回不去。”小李幽默自嘲,说今年他们一家只能线上视频“云团聚”。

推迟的婚礼

顺丰快递小哥李光月今年春节也决定不回了,他的老家河北承德离北京并不远,去年10月,他才和未婚妻回家看过双方父母。

按原计划,今年正月初四他们准备在老家举办婚礼。婚庆、婚车、酒店都已谈妥,请柬就等着在婚礼前一周发出。

陈祥夫妻俩的情况类似,因为疫情,他已经取消过两次“婚礼”。

2020年正月初四是他们婚礼的日子,所有准备都在疫情发生前定好,过年期间湖北疫情严峻,他们临时取消了婚礼,没退酒店的定金,跟老板商量好,错后一年再办。今年陈祥把婚礼定在了腊月,但他不得已再一次取消。

至于下次什么时候办,陈祥还没想好,他把下次回家的日子初步定在了五一期间,等那时看情况。

李光月也还没定好婚礼另办的日期。他的未婚妻是家中独女,眼下和他一样留京过年,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过春节。“今年过节,我多陪陪她。”

△李光月发现,今年此时比往年的快件要多,特别是两地亲人互赠的礼盒、特产等

对未婚妻,李光月总觉得自己陪伴不够。去年双十一,李光月几乎早上7点到单位,晚上11、12点才能到家,和未婚妻的作息恰好错开。“有天她突然跟我说,感觉好像一个月没有见到了。”

去年,李光月在京值班没有回家,当时和他一块值班的同事有三个,平均每个人要顾及20多栋楼;而今年大概有30多个同事留在这里,分摊到每人身上的工作减轻不少。空闲的时间,他打算带未婚妻多玩玩转转。

陈祥的堂哥一家在陕西。不久前,堂哥就给陈祥打了电话,说过年回不去,没办法在老家团聚了。

而在老家,还有陈祥另一份牵挂——80多岁的爷爷奶奶。从小陈祥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感情深厚。每每传来他们身体欠佳的消息总让陈祥揪心。想到这儿,陈祥不禁红了眼眶,“我就期望今年他们能平平安安的。”

思乡的味道

往年的这个时候,陈祥要给家里打下手——抓猪、打年糕、磨豆腐,全是体力活。年夜饭的饭桌上,蛋饺、猪血丸子、猪血豆腐、糍粑都是必备。“我爷爷还会烤酒,自家酿,自己蒸馏,过年一块喝。”

说起年前准备,陈祥来了兴致。“我们回去之后先把豆子泡好,豆子都是现磨的,可以做豆腐、豆浆、豆腐脑。”陈祥自诩,家里的豆腐比外边买来的都要嫩。而磨豆腐的工具都算得上“祖传”——从爷爷那辈开始用,一直到陈祥这辈。

大年三十当天,陈祥的大伯、姑姑带着各自的家人齐聚爷爷奶奶家里,两个大桌一拼,一家人围坐一起,要准备十多道菜。“有很多菜我们都不会做,都是我父母那辈人打主力。”

△老家亲人特意寄给他们的自制腊肉腊鱼

到了大年初二“回娘家”,陈祥他们一家要去外婆家拜年。“我外婆有5个子女,离我们家就5公里,来回跑也很热闹。”

在李光月的老家,过年串门称之为“请席”。大年初二到初五,由一家做东,准备饭菜招待亲戚。

要说最想念的年夜食物,李光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妈妈做的“炸带鱼”——带鱼取中段,裹上鸡蛋液炸至金黄。“刚出锅最好吃。”但遗憾的是炸物没法像腊肉一样快递过来,李光月只能等下次回家再吃上。

今年这顿与往年不同的年夜饭该吃点什么,李光月还没想好,但他肯定一点,在家自己做着吃。“在家做肯定没外边吃方便,但是温馨啊,在家里吃就是有‘家的感觉’。”

陈祥因为这几天的忙碌也还没来及准备年货。但妻子小李强烈要求,春联是一定要贴的。去年,陈祥的母亲在小李生产后匆匆从老家赶来北京,照顾儿媳妇和孙子。今年春节年夜饭,陈祥说妈妈是绝对主力,他帮着打打下手。

互联网打破了空间界限,让远隔千里的见面成为可能。不管多远,三十晚上“团圆”“拜年”都是中国家庭的不变主题。

李光月家里的传统是,三十这天,小辈都要给长辈发个拜年视频,不管身在何方;陈祥已经和老家的表弟表姐打过招呼,三十当天,大家一块视频连线,唠家常看春晚,让爷爷奶奶视频里重孙……饭桌虽然不在一起,但年夜饭他们不缺席。

红星新闻记者王田北京报道

编辑刘宇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