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还在受苦,我怎么敢过得好?”

时间 • 2025-07-22 16:20:36
牺牲
孩子

阡陌的述说2021.04.28阡陌的述说2021.04.28

10:35未知来源

播放

今天,想和你聊聊:家人的牺牲。

“牺牲”

是中国家庭的常态。

前不久,北师大教育学部讲师程猛在《一席》的演讲中,讲述了一个农家子弟的故事。

一位重点大学女博士,每年开学都是她最担心的时候:

“爸爸本来是抽烟的,但是为了让孩子上学把烟都戒了。家里实在太困难,上初二的哥哥觉得她成绩比较好,就主动辍学去早餐店打工。哥哥做早餐非常辛苦,几个月之后头发都白了。”

程猛自己也是农村出身,他总结到:

“这些孩子很清楚家人的付出和牺牲。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真的成为一个‘读书的料’,像一个苦行僧那样自制和专一,用更好的成绩来回馈深爱自己的家人。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个人事务,而是一种道德事务。”

言语之间,满是身为人子的内疚感。

孩子的成长之路,总是充满了家人的“牺牲”。但并不是只有这样的家庭才需要牺牲。

在一般人看来富裕的家庭中,父母也做了许多让步和牺牲。

“我今年买的新衣服,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倒不是没钱,是没心思。”“孩子七点要到学校,我五点多就起床做饭,还要送她上学。”

无数父母都曾经为孩子牺牲过,这是中国家庭的常态。

被牺牲浇筑长大的孩子:

穿上了铠甲,也背上了枷锁

活在“牺牲”氛围的孩子,有一部分深刻地认识到,家人这些牺牲行为保护了自己,让自己不必早早地吃生活的苦,可以安心读书。这让他们觉得生命更有意义,也对生活更加满意。

另外,他们的心理弹性也会更强,家人的坚持激励着他们,家人的吃苦耐劳给他们树立了坚忍不拔的榜样,那些不曾压垮过他们家人的生活重担,也压不垮他们。

在这些家庭中,家人的牺牲真的成了一副坚硬的铠甲,让孩子变得坚强。

但是,在另外一些家庭中,孩子却被“牺牲”这副所谓的铠甲压得喘不过气。

黄执中在《奇葩说》上,重新解读过“妈妈吃鱼头”的故事:妈妈吃了一辈子的鱼头,临终前告诉小孩,“我从来没喜欢过吃鱼头。”

这句话,足够孩子内疚终身。

孩子会觉得,家人做出的巨大牺牲,都是被迫做出的,都“怪我”。这让他们不仅在当下难以专心学习,满足家人的期望,连长大后的内心,可能也会一片荒芜:

“如果没有生下我,他们一定比现在过得更好。”

这句话不一定是事实,但一定是这些孩子的真实感受,他们因此内疚、自责,甚至有强烈的负罪感,好像来到这个家庭就是他的原罪。

也有的孩子会对自己要求过高,不舍得对自己好。在他们眼里,“舒服”就是“放纵”,他们想的只有“不辜负”家人的牺牲。

看惯了家人牺牲的他们,甚至长大后会误以为,这就是人与人的相处方式。

那些牺牲的父母怎么想的:

是委屈,还是自愿?

牺牲行为,不同于牺牲感。牺牲行为+委屈+道德绑架,才是牺牲感。

正是这些牺牲感,困住了那些内疚的孩子。

在鱼头的故事中,如果那个母亲的快乐,真的是来自于子女吃鱼肉的快乐,她就不会觉得这叫牺牲,也不会有委屈。

可是,她在临终前讲出的那句话,真正的含义是:“我一辈子都想吃鱼肉,我从来没有开心过,你看我有多爱你。”

这就是父母们的牺牲感。

牺牲感,一旦以父母的委屈痛苦为基石,孩子就感受不到“爱”了。

那么,不同于牺牲感,什么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健康的爱呢?

一些父母眼里,这些行为并不算什么牺牲,而是应该做的、自愿做的:

“孩子是我们自己要生的,当然要好好养了,这都是当父母的该做的,是责任义务,算不上牺牲。”

面对家人的牺牲,孩子并不会天生就觉得“都怪我”。

父母的一句“要不是为了你,我才不会这样”,也许只是为了让孩子听话,也许只是自己烦恼的发泄。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筑起他内疚的石头,他自我攻击的矛头。

被牺牲禁锢住的一家人,

该如何自由地前行?

那么,该如何摆脱牺牲感的枷锁呢?

这里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1.父母方面:自己也要快乐

对父母来说,做出牺牲选择前的一大重要原则:自己也要快乐。

这不是要道德绑架,哪怕牺牲也要强行快乐。而是说,不必为难自己过度牺牲。

2.代际沟通:多点深度交流

一旦父母停止抱怨,子女的心理压力,就会骤减一截。

中国父母往往羞于表达,即便做了什么好的事情、有什么积极的感受,也不会跟子女说。只有沟通越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感知差异才会越小。

3.子女方面:对自己更友善

自我友善,就是对自己温和、接纳、理解、关心,要相信:暂时的失败和困难,都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情感和欲望,想过得舒服并不是什么滔天大罪。

家人曾经的牺牲,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不是之后无休无止的反向牺牲。

这样,牺牲就毫无意义了。

他们在爱着你,

世界和我也爱着你。

知乎上,有个匿名用户在“家人牺牲”的话题下这样写道:在我理解来,父母的付出、牺牲是我的累赘,是我内心愧疚的源头。

不知道这个匿名回答,写出了多少内疚孩子的心声。

这篇文章,就是希望让你们看到:你不是一个人。我也真心希望,能够帮助你活得轻松一点点,让这样的愧疚和恨少一点点。

小编相信在我们问到家长:“觉得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时,他们大都会笑着回答:“这不只是付出,也是成长,我很有收获。”“虽然累,但生活有意思,跟孩子说说话,就觉得高兴。”

你看,他们在爱着你。世界和我也爱着你。

阡陌的述说·寻找逆境中的微光

世界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歌。

黄国平博士的经历

再次提醒我们:

苦难不一定是财富,但奋斗一定是!

身处逆境仍要散发微光,

无名之辈也成众人榜样。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人生经历,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

让我们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100元-150元;字数以1000-15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半月谈《品读》

主播|李海洋编辑|杨虹

责编|康轩山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