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成都市疾控应急办主任范双凤:迅速摸清传播链 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时间 • 2025-10-30 09:18:52
疫情
传播

11月2日,成都新增1例本土病例,这座城市第四次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截止11月14日24时,本轮疫情成都已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6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测序,成都1号病例与外地确诊病例存在轨迹重叠,同属德尔塔变异株,本轮疫情与西北疫情同源。同时,此次确诊病例传播链清晰,均同属一条传播链。

这条传播链是如何摸清的?传播链条是否清晰对于疫情防控意味着什么?第四次面对疫情,成都又面临了哪些挑战?11月15日,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主任范双凤,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专访。

在她看来,传播链条的是否清晰直接影响着这座城市的防控决策以及市民的生活秩序。而此次疫情对于这座城市最大的考验和挑战则在于,如何快速高效控制疫情的同时,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

这既依靠专业防控处置,也依靠更加有力的城市治理能力。而成都做到了。

范双凤

1.

传播链是否清晰

是判断疫情是否有效控制的重要依据

红星新闻:根据通报,此轮疫情传播链清晰,病例同在一条传播链。传播链清晰意味着什么?

范双凤:因为病毒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疫情防控就必须弄清楚病毒来自哪里。传播链条的清晰,意味着我们知道了所有确诊病例感染的来源。这有助于我们评估疫情的走向,明白该如何去应对,也才能判断疫情对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到底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对疾控专业人员来说,传播链条是否清晰,也反映了各方面的调查研判是否及时、到位。纵观各地的疫情,凡是链条清楚的,最后传播规模都比较小,而一旦链条复杂了、说不清楚了,其规模就会比较大。所以,我们也一直认为,传播链条是否清晰,是判断疫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至关重要的依据。

具体到此轮疫情,成都确实做到了“传播链条清晰”。发现1号病例是阳性之后,各方面行动非常迅速,到现在能够说清楚整个事件是怎么演变的。同时,除了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两位高龄老人外,其他确诊病例刚刚发现时都是轻型或普通型,也说明他们是在病情发展比较早的阶段就被发现,没有进展到严重的临床状态。

红星新闻:怎么才算传播链条清晰?

范双凤:首先是从流行病学调查上找证据。要弄清楚,每一个确诊病例是被谁感染的?是什么时候感染的?之后又接触了哪些人?如果前后都能够说清楚,那么流行病学的关联就是清晰的。

再就是从实验室检测上找证据。前面的病例和后面的病例是否有关联?传播的源头指向哪里?而实验室不会说谎话,就如亲子鉴定一样,实验室也可以找到病毒之间父代和子代的关联。

当这两方面的证据拼接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是一个完整、清晰的传播链。成都26名病例的传播链,就是靠这两方面的证据拼接在一起的。

范双凤

2.

弄清楚它并不容易

“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也要保持专业判断”

红星新闻:从流行病学调查中找证据,难找吗?

范双凤:目前,我们能做到在24小时之内,搞清楚一个病例的传播链条。但这并不简单。如果是一家人还比较容易判断,因为他们吃住在一起,关联是明确的。但这次,我们遇到了很多复杂的情况:比如,病例到过的一些场所,是人群复杂而密集的景区和酒吧,而酒吧一晚就可能有好几百人进出,这就给流行病学调查带来了很大挑战。这个过程中,只是凭病例回忆来做流调是不够的,因为人的记忆存在偏差,而且这种公共场合也不太可能回忆清楚自己接触的所有人,所以还需要去调阅监控、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去寻找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联。

具体到“看监控录像”的工作,有的监控录像可能覆盖不完善,就不太容易找到所有人。覆盖到了也不轻松,因为复看监控录像是项非常消耗时间、消耗眼力的工作,可能打一个盹的瞬间,就错失了录像中很关键的一帧。

而这些工作量,会很快上涨到一个非常大的数量。例如,某病例到某酒店开过会,就可能延展出500个密接,每个密接又会继续延展出次密接,一下子流调量就会变得非常大。今年7月份的那次疫情,病例与密接、次密接的比例大概是1:500左右,而本轮疫情病例的活动轨迹就复杂得多,比例放大了一倍,至少是1:1000。我们的流调员还不只是流行病学调查一项工作,还得帮助划定管控范围、指导做环境消毒、做风险研判等,整个过程中既要按照风险等级,分级处置,又要随时应对大量细节,极具挑战。

红星新闻:流调量大以外,还面临哪些压力?

范双凤:压力最大的是在海量的流调信息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我们一直说德尔塔病毒株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因此就会非常担心漏掉风险。而流调队员面对的海量信息,就像一张蜘蛛网,你需要在千丝万缕中找到有风险的那一根。

这些都是对精力、体力的考验,因此疫情开始前三天,是完全没有时间睡觉的。第一个通宵是熬过来的,第二个通宵是咬牙熬过来的,第三个通宵是坚持咬牙熬过来的,需要人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保持精准的专业判断。

同时,高清链条另外一个工具就是实验室测序。测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精细化操作的技术要求很高,同时,对包括生物信息在内的数据分析的要求也很高。不过,这点我们国家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实验室人员也越来越熟练。目前,成都基本能在72小时左右拿出基因测序的结果。

范双凤(右2)

3

与病毒四次交锋

既要迅速控制疫情,也要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红星新闻:这是成都第四次面对疫情,相比前三轮疫情,本轮疫情的防控,有哪些不一样?

范双凤:四次疫情中,去年年底和今年7月的疫情,规模相对比较局限,对老百姓和专业人员的影响都相对较小。最大的不一样还是在2020年初的第一次和这一次上。

一年多以来,经过各地防控经验的积累,我们对疫情防控的要求不一样了。特别是这一次,我们既需要非常迅速的控制疫情,还需要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不能影响多数老百姓的生活。因此,我们感受到的压力,其实比去年春季疫情时更大。但是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老百姓感受到疫情的影响更小。

红星新闻:经过几次的疫情考验,我们有哪些进步?

范双凤:有很多进步。一是专业人员的储备,比如,2020年春季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中心是没有基因测序能力的。但之后,我们就有储备基因测序的能力,在人员方面我们也有了这样的专业人员。我们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疾控中心,三家机构成立了联合的基因溯源平台,也升级了基因测序的仪器和分析软件。同时对检测人员专门进行了培训,与同行交流,学习新冠病毒的测试应该怎么做。

还有一些在老百姓可能不太注意的,人性化的技术和细节性的地方我们也在升级。例如,防护服,在夏季高温的时候防疫人员穿起来密不通风,会很难受,而现在就有了正压防护服,充起气来看起来胖胖的,有了气温调解的功能。我们希望在极端天气的时候,防疫人员有更舒适的工作状态,这样也能够提升工作效率。

再比如,对应急物资的储备。去年春季的那一波疫情的时候,大家知道各地医疗机构都在反映应急物资不够。之后,随着全国产能的恢复,国家要求应急物资的储备要能满足满负荷运转30天,而我们中心的应急物资的储备是可以达到满负荷运转6个月的。如果我们要打6个月的硬仗,我们现在的物资也是足够的。

另外,还包括一些检测、测序的试剂,也是储存了足够量,消毒和检测设备,也在不断补充。可以说从人员到物资做到了枪弹充足。

范双凤

4.

防疫不能单靠专业机构

“如果大家都有公共卫生意识,疫情防控就会更好做”

红星新闻:面对疫情,很多疾控工作人员都非常繁忙,你这些天加班多吗?

范双凤:11月1日、2日,是一点都没睡,眯一下的时间都没有。我记不清在家的时间有多少个小时,有时候是半夜三、四点回家,有时候又是半夜三、四点从家里出来。昨天晚上稍微平静了,睡了一会儿。

红星新闻:每次疫情,疾控等专业人员都会面临高强度的工作,专业人员是否还存在缺口?公众应该如何做?

范双凤:新冠是一个新的挑战和考验,它还在不断的变化,要尽快的控制它,就需要非常多人力、物力的支持。人力的紧缺,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当然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公共卫生事业。补充专业机构里的人力,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路径,但并不足以根本解决问题,因为公共卫生是全社会的事业。

现在来讲,希望我们的工作人员能力不断提升,配合更多信息化的手段,继续提高工作效率;也希望全社会一起参与到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事业,如果大家都有公共卫生意识,疫情防控就更好做,从外地回来主动报备、主动检测,就是配合防疫;在公共场合戴好口罩,就是参与防疫;出现发热、咳嗽,不自行服药,而是到发热门诊就诊就是主动防疫。有了市民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就能够迅速的扑灭疫情,也能更长久的安享健康、安全的生活。

红星新闻记者杜玉全王拓摄影王红强

编辑王禾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